跳至正文

一文带你摸清“总点评”门道

  • Simon 

结论

总点评的核心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

谨记。

什么是点评?

点评设置的时间不可考,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时期,那个时候有个官员角色“谏官”。

中国古代官职之一,是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规劝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谏官的设置比监官早。春秋初年齐桓公设大谏,为谏官设置之始。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都属于谏官性质。

头马的点评体系就类似“谏官”,属于头马学习体系中“学、练、优”(LEO)中最重要的优“优”的部分,负责提供建议,便于会员有针对性的“优”。

为什么需要总点评?

在点评体系中有很多的点评角色,只是负责的面不同,比如即兴点评只负责即兴环节的点评、备稿点评只负责备稿人的点评。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

  • 这些点评者没点评到的人怎么办?
  • 这些点评由谁来反馈?

答案就是:总点评。

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负责总体的、全面的点评。

总点评要关注的重点是什么?

在头马的旅程中,经常会在例会结束后听到很多会员说,今天的总点评好厉害,好棒。

仔细问下,厉害在哪里?得到的答案可能千奇百怪,比如最近线上例会会听到的:

  • PPT做的好棒
  • 思维导图好厉害
  • ……

零星的可能会听到个别人会说:

  • 总点评的角度很犀利
  • 点评一针见雪

如果你是总点评,你希望得到什么评价?

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可能比较浅显的点:总点评的“用户”是谁?

用户:多行业术语,简单说就是使用项目成果的人。

谁是总点评的“用户”?

被点评的人,嗯,第一位。

第二位呢?观众?

我觉得不是,我觉得是俱乐部官员团队,因为他们会负责下一次例会的运营。

如何让例会一次比一次优秀,这也是总点评要关注的重点所在。

基于此,要如何做呢?

如何做“好”总点评?

在总点评的实践过程中,我发现总点评的重点和关注在两个部分:针对人的,针对例会组织的。

针对人的要达到的效果是启迪会员如何在下一次例会把角色做的更“好”。

针对例会组织的要达到的效果是启迪会员如何把下一次例会组织的更“好”。

所以,本次总点评的基准线就是本次例会的现场呈现。简单的说,本次例会表现都是好的,下次我们才能更“好”。

在此基础上:

  • 针对人可以去观察点评的有效性,参考头马手册《CS202 Effective Evaluation Web 有效演讲评估》。
  • 针对组织的可以观察MOT的落地情况,可参考头马手册《CS290A Moments of Truth 关键时刻》。

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位的话,我觉得做为“总点”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

不过,这里也会有存在一个问题:通过可视化工具进行点评的有效呈现不好嘛?

可视化不好嘛?

好,但不是第一选择。

我个人觉得我们的第一选择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观察到更多的细节然后进行反馈。如果要做可视化,势必会占用时间。时间短,可视化效果就是简单的字符堆叠,除了对自己有提词左右,还有什么效果?如果要准备比较完善的可视化呈现,那你还有多少时间去观察细节及整理汇报内容?

最后一个问题

前面结论里面提到的“锦上添花”及“雪中送炭”为什么没有详细阐述?

你猜?

结语

其实,这是作为观众的你可以结合本文的内容进行思考的方向,欢迎留言告诉我你的思考。

语言描述太枯燥,简单粗暴却高效。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