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阅读 | 你自卑嘛?-《自卑与超越》阅读后记

  • Simon 

前言

以前有尝试通过写自己经历的故事来寻找自己的自卑情节,只是后来写着写着变成了个人传记了,于是就没有继续写了。

这段时间零零散散的把《自卑与超越》看完了,又回忆起我寻找那个自卑的过程。

希望可以通过本篇这个阅读后记为大家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自卑是什么?
  • 自卑是如何产生的?
  • 自卑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
  • 我们如何去超越自卑?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自卑是什么?

自卑是什么?

自卑情结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是指当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

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就是:在我们经过对一些事件的比对之后,对比对之后自己差的部分且短时间无法解决的时候,甚至可能永远解决不了时,你可能会出现的一种情绪,就是自卑。

还是有点不理解的话,我们忘下看。

自卑是如何产生的?

正如上面对自卑的解释中所说的那样,自卑是“因己而生”、“因欲而生”。

这个欲就有点“贪嗔痴”中的“嗔”的感觉,但还有点不太一样。

举个例子,当我在朋友圈看到N多人在晒机票、酒店、房、车、感情等这种令人羡慕的生活时,我就会有一种自卑的感觉。

在比如,在参加头马英文俱乐部的活动时,当看到别人在流畅的用英文沟通时,我就会有一种自卑的感觉。

这两个小例子中所呈现的就是自己拿自己的短板在和其他人的“长”板进行对比,而且这种情况短期内无法解决。所以 ,在那个“当下”我会出现自卑的情况。

另外,还有各个方面,比如学历、身材等等各个维度。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令自己感到自卑的事情。

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自卑情节,只是程度不同,因为没有谁对自己绝对的满意,只要有不如意的地方,就会产生自卑感。
——–《自卑与超越》 P031

它会带来什么影响?

两个方面:让你变的更好以及让你变的更坏。

还是回到我上面讲述自己的例子,关于旅游等完美生活的那一部分。

在当时(2016年上半年),朋友圈发布的那些照片,实话说,大大的打击了自己的积极性。

让我觉得人生特别的灰暗。

想一想,同样年龄的人,人家已经变成了人生赢家,香车美人。

再看看自己,打的都不敢。

还好,我从贫苦生活过来的那个小心脏撑住了,没有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只是选择了屏蔽了朋友圈,眼不见、心不烦。

无知是福呀。

但现在高速信息化发展的社会让大量的信息一股脑的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种信息对于还没有真正树立好自己三观的青少年,以及自控力相对比较差的人来说,这可能就是引发犯罪的苗头。

从总体上看,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长年维持在较高水平,呈现出快速增长后又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数量的增长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人民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犯的数据看,从2000年至2008年快速增长,从2000年的41709人上升到2008年的88891人。从2009年开始未成年人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下降,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呈现逐年递减趋势,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从2009年的77604人下降到2016年的35743人,平均每年递减10.76%。
2017年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研究报告
—— 基于未成年犯与其他群体的比较研究
《青少年犯罪问题》 期刊年份:2018

而对于自身心理建设比较完善的人来说,这可能就会变成他们的动力。

比如我。

现在,我已经接纳了自己,再次面对类似问题时,我就不会再有自卑的情绪。

可能,只会短期有点失落。

最后我们在来看看,如何去超越自卑?

要如何去超越自卑?

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很简单洞察自己、洞察社会、洞察生命。

这也是这本书开头不是直接讲自卑的原因,而是在第一、二部分先讲了生命的意义、灵与肉的关系。

直到第三部分才开始讲述自卑与优越感。

在洞察自己、洞察社会、洞察生命这几个方面,《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除了第三部分自卑与优越感之外的其他部分都分别进行了阐述。

比如,在洞察自己这方面,书中在第四部分、第五部分提到了童年记忆、梦。在洞察社会方面,书中则在第六、七、八、九部分讲述了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的引导、犯罪及预防。

如果有兴趣,强烈建议自己读一遍,很有意思。

那到底如何去超越自卑呢?

多看、多听、多思考。

多看看这个未知的世界,相对于这个世界而言,我们遇到的都是小事。

多听听别人对同一件事情的不同解读,多了解一些看待事情的维度。

多思考,自己的生命意义,毕竟,我们活着不仅仅是为了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能,还有更大的生存意义。

结语

本来说的是写长文,好像,还没写出来我想要的那种感觉。

希望,看完此文之后的你,对自卑会更了解一点。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