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回顾|大疫三年的那个秋天

  • Simon 

转眼,已是大疫三年,也是我来北京的第三个年头。

我才活了多少个三年,人生又能有几个三年。

不曾想,三年就这么过去了,而疫情依然还没过去。

由此带来的变化也依然没有过去。

特别是在这个秋天,我的身边发生了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在此,分享给你。

希望,能让你有所启发。

大事

这个秋天在我周边发生的大事主要集中在工作、爱好以及学习三个方面。

简单按照时间顺序排下:

  • 7月
    • 工作方面,年中总结。
    • 爱好方面,商业分享。
  • 8月
    • 工作方面,同事离职。
    • 爱好方面,主题分享。
    • 爱好方面,演讲教练。
  • 9月
    • 工作方面,年度培训。
    • 学习方面,英语考试。

下面,咱们来一点一点说。

工作方面

通常我写复盘与回顾的时候,总是很少写我的工作。

因为,我一直觉得自己现在的工作情况算处在一个“舒适区”。按部就班,难度不大。

不过,这几个月发生的事给了我些许“冲击”。

所以,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写一点。

这三个月在工作方面除日常工作之外,有几块对我冲击比较大。

年中总结

众所周知,今年上半年,由深圳打头、上海接替,全国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

而我的主要工作是ToG的,而且还是以北京为核心的华北区域。

所以,准确的说,我上半年其实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产出。

只是配合其他区域的团队做些远程沟通的工作。

在这个情况下,怎么汇报、如何汇报、汇报什么成为了我在6月的一个挑战。

具体的可以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演讲,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我这次回顾为什么会写这部分的内容,是因为我年中会议中针对公司存在的部分问题所提出的建议的其中一个让我在9月份的时候见证、且经历了它的落实。

这个建议是针对公司的招投标流程的。

原本,我觉得我提出的这个招投标的流程可能只会存在PPT上。

不曾想,在9月初的时候,针对深圳的一个项目,销售还真组了一个线上会,拉了售前、交付、产品不说,还把董事长拉进了会。

为啥我知道了呢,因为被拉进去开会的售前就是我。

过程中,每个部门都针对标书中的一些细节要求进行了讨论,前后持续了近一个小时。最终,所有人针对是否参与这个项目的投标达成一致,并开始后续行动。

而这个过程,在以往都是缺失的,这也是最为我(们)在工作之余所诟病的。毕竟,缺少这个过程,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太多关于沟通、协调的挑战。

唉,想想都是一把辛酸泪,曾经为此掉了多少头发呀。

现在,有了。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是我参与的这个项目有,还是现在公司全部的项目都有。

哪怕是只有这一个项目出现这个情况,都让我很激动。

准确的来说,作为一个解决方案顾问,看到自己的建议被真正的采纳且落实。

真的,直接高潮。

我以前有和别人说过,我的成就感来自于“可以给别人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

但真正能让我高潮的则是“方案被采纳及落实”。

而这次与以往还不太一样,不是我的客户采纳我的建议,而是我所在的公司。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员工,我只有一个感受“我骄傲”。

回过头来仔细想想,这也进一步验证了自己发现问题、总结问题、提出方案的能力。

瞬间,感觉自己又自信了许多。

年度培训

往年,我们公司有个惯例,每个团队每年有一次团建机会。

19年6月,团建去了内蒙。

20年,疫情,没有团建。

21年8月,团建去了南京,两天的会、一天的轰趴烧烤。晚上刚走,南京机场爆了疫情。公司的ToG侧售前团队差点团灭在南京。后续回到各员工所在地的被隔离了三个,一个月。

今年,为了保证不团灭。公司决定分两地举行,成都分公司和上海总部。

我被安排了要去成都。

出于谨慎,没提前买票。

准备买票的那天,成都爆了。

万幸,没提前过去看风景,要不然,就麻烦了。

于是,这次去了上海。

开会前一天晚上到,第一天开会、第二天开会,第二天下午会一结束,立马买票回北京。

隔天早上醒来,喜迎弹窗。

庆幸,我回来了。另一位北京的同事,因为那天晚上有事没回,被摁在了上海7天。

这个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当前状况下风险随时都有可能降临,所以,没有事的情况下不要找事。

凡事以最大风险考虑,以最小风险行动。

这次团建,算了,不是团建,只能说是开会。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事,我在这次会上所讲述的内容和另一位同事所讲述的内容引起了不小讨论。

后续又由我进行汇总、拓展,并进行了公司营销团队层面的讲解。

这个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

当一个领域的内容研究深了,有了自己的理解之后,你会发现有些框架、思维的内容是可以平移到新领域的。

同事离职

同事离职这个事在通常情况下是一个很正常的情况,特别是在疫情大环境背景下。

但这次同事离职的现象给我的感觉多多少少有点不正常。

这一段时间,相对熟悉的同事走了三个。

两个前端销售,我在公司的主要配合对象。另一个则是同一个Team的售前同事。

每个人的离职原因都不相同。

给我带来的感受也不相同。

销售的同事离职,让我感觉到我在公司的“位置”多少有点微妙。

果不其然。

销售同事走了没多久,我的直属领导就给我电话,问我要不要换一个部门。

我回绝了。

因为,新的部门并不是我想去的部门。或者说,在这个公司,除了目前的部门,没有我想去的部门。

让我换部门,和换公司没什么区别。甚至,比换公司更麻烦。毕竟,客户群体不一样。换新公司,还可以选择客户群体一致的。而换部门,客户群体就不可能一致。这就意味着有很多业务需要重新熟悉,很麻烦,而且,需要不少时间。

于目前的我而言,最缺的就是时间。

可能,最不缺的也是时间。

回绝了之后,同团队的另一位北京同事选择了去另一个部门,学习一些新的东西。

挺好,卷有卷的出路,躺平有躺平的出路。

另外一个离职的售前同事给我带来的感受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该同事资历深厚,经验丰富,在公司的业绩能力综合起来也比我好一些。

但依然“被毕业”。

被毕业之后,我们深聊了下。简单聊了聊原因,没有深入。因为,没有必要。

我们更多的还是聊行业的趋势,个人的计划安排等。

挺好,在规划中,每个人的未来都是光明的。

剩下的,交给时间。

爱好方面

爱好方面从去年底开始进行“从爱好到副业”的尝试,然后就是魔幻的上半年。

下半年,疫情缓和了许多,机会也开始慢慢的出现。

于是在7、8月份进行了演讲教练、商业分享。

演讲教练

演讲教练这个事很有意思。

做这个事有两方面原因:

  • 其一:想把自己这几年在演讲上的积累分享给更多人。
  • 其二:想听更多的故事。毕竟,能拿出来讲的都是一些很私人的故事。

总体而言,这两个月的演讲教练的过程确实实现了以上的两个目标,顺带还挣了点烟钱,挺好。

综合这段经历,我感觉大部分人并不是没有故事,只是不知道如何“准确”的表达。

表达,人人都会。

但如何在限定时间内向限定人群基于自己的“沟通”目标进行“素材挖掘”、“框架构建”、“流畅表达”,这个对很多人来说确实是一个挑战。

对个别特定人群来说,挑战还特别大。

不过,毕竟不是一对一的长程教练,能帮助别人完成一次完整的“演讲”,也算是对对方的一个启发。

商业分享

在进行演讲教练的过程中,也尝试进行了3个小时面向群体的商业课程。

尝试的结果并没有我预期的好。

事后也进行了相应的分析与总结。

总体而言,受限于各种外部因素及内部因素,此类的商业分享算是我短期内不会再触碰的领域。

虽然如同呼兰在今年的脱口秀大会上所说“躺有躺的价格、卷有卷的价格”,但这个对于最终客户而言,他们是感知不到的,可能,也并不想感知到。

最终客户在意的只有“专业”。

而“专业”这个事情对于每个个体而言, 标准都是不同的。

可想而知,当一个客户群体中囊括众多个体时,“专业”将会变的极为复杂。

而能在这种环境中呈现出“专业”的,那必然是真“专业”,得是在培训行业中扎根十年以上的人士。

当前,我只能坦白说,我还不够格。

至于未来,要不要在这个特定领域的培训领域上变的够格?

不知道,短期内,比如三五年内,我是不会再思考这个问题的。

当前,我专注于个体的教练(含演讲)。个体的“专业”标准,我还是够的。

毕竟,三十多年的人生阅历、十多年的工作经验、六年多的演讲历练也不是开玩笑的。

主题分享

主题分享的结果我很满意,群众也很满意,毕竟,不用钱。

听到的都是赚的。

8月份、9月份累计做了三次1小时的分享、一次两小时的活动计划引导。

总体而言,在准备这些分享的过程中,我个人也收获的非常多。比如,在准备课件时运用了更多的视频素材、更多的问题导入,给听众带来了一些思考。

我还是比较满意的。

对主题分享有兴趣的可以看以下两篇文章。

学习方面

学习在秋天迎来了收尾时刻,开始写毕业论文,以及准备英语考试。

不曾想,为11月英语考试的准备因为考试改期为9.18被整整的压缩了几个月。

现在,依然不知道结果。

概率?

对半吧。

在准备英语考试的过程中,深刻的认识到了之前为了学习英语所花的几个W都算是白花了。

唉,也怪年少无知。

不过,当时的自己也算是做了当时最为正确的选择。

如果时间重来,那几个W应该还是会在那个时间花出去。

不是你的,终究不是你的。

这次备考的过程让我深刻的认识到了两点:

  • 目标相同的情况下,因个体的基础差异,方法不能照搬照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 万事无捷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结语

这个秋天有点令人难忘、唏嘘、感慨。

不知道,这个冬天又会是一番什么场景?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