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心理 |心理咨询的基本流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笔记(一)

  • Simon 

前言

看我公众号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我对心理学挺有兴趣的,甚至准备几年之后转型去做心理咨询师。

只是,现在能力薄弱,只好先行积累。

而积累的过程不仅仅是上课,更多的还是看书。通过不同的书籍去了解心理相关、心理咨询相关的更多内容。

书籍简介

刚好,上天亚马逊公众号推荐了这么一本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据说是英国畅销20多年的国民级心理咨询的入门书。看起来就很适合我,于是就在京东买了回来。

实话说,对这本书的所有夸奖都不是虚的,真的是国民级的入门书。

通俗、易懂,书里没有去介绍各种心理流派、特色。更多的是从一个来访者的角度,带你走完一个完整的个案咨询。

基于来访者的问题,融入了部分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内容。但不是去讲述知识,而是通过知识去解决来访者遇到的问题。

所以,很有意思,值得推荐。

今天的第一份读书笔记,我想写下我从书中看到的心理咨询的流程相关的内容。

流程

整体流程其实也很简单可以笼统分为三个部分:开始、咨询、结束。

开始
重点:个案咨询的开始是由来访者发起的。

而来访者开始发起的原因有很多,书中所提到的是蛤蟆的朋友们在得知蛤蟆出现问题后刚好看到了心理咨询师的广告,于是推荐蛤蟆去试试。

我想,可能蛤蟆的朋友们河鼠、鼹鼠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去试一试,再坏又能坏到哪里去呢?

河鼠、鼹鼠在让蛤蟆去找心理咨询师之前不是没有做过努力,只是,这种问题有点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所以,在得知新的解决方法(途径)时才会鼓励蛤蟆去试试。

在这之前,他们也没有心理咨询的经验,不知道心理咨询能不能帮助到蛤蟆,但他们还是建议蛤蟆去试试。

而对于蛤蟆自己而言,它也有求变、求突破的心。如果没有这个“心”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一系列改变。当然,这个“心”也是蛤蟆在第一次咨询体验时经过自己的思考才得出的。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从开始这段可以看出,心理咨询更重要的是来访者自己想要去尝试改变自己。心理咨询师只是与来访者合作,利用一些专业的技能帮助来访者突破自己。

所以,心理咨询过程不是技能的传授,而是成长过程中的陪伴。
咨询
咨询的过程也很简单,周期性沟通,频率在书中是一周一次,一次一个小时。

每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点,剩余的时间就需要来访者自己主动去思考。过程中,可能会得出新的疑问,然后在下一次的沟通过程中与心理咨询师一起去尝试接受这个问题、理解这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

然后再回去思考。

周而复始,直到来访者觉得“够了”,这个个案咨询就可以结束了。

结束
结束之前,其实还会有一个会面的沟通,主要是用来回顾咨询前后自己状态的改变,然后,正式的结束个案咨询。

思考

流程是不是很简单?但这里面存在很多的变量。

而能控制这个变量的,我觉得有两点:一是来访者的“心”,二是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能。

从书里面的内容来看,蛤蟆的心开始有一点,过程中逐步坚定。这个过程离不开第二点,也就是心理咨询师的专业技能。

在整本书中,心理咨询师用到的理论不是特别多,更多的是引发来访者去主动思考,得出结论。在过程中辅助理论、案例来加强来访者的理解,然后通过提问引导的方式让来访者去明确答案。

所以,在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心理咨询师充当了两个角色:咨询师、老师。

老师不同于咨询师的一个地方就是,老师用讲解模式,而咨询师用倾听模式。

咨询师主要就是陪伴来访者共同探索问题,找出根源。然后,再通过老师的角色来讲述根源的相关理论。最后回到咨询师的角色上来引导来访者去探索潜在的解决方案。

而解决方案的实际效力则需要来访者和咨询师一起努力,而这也是我看完整本书之后最深的感受。

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的更好,我就不会做这份工作了。我无法保证事情一定会变好,但我可以承诺的是,我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我也希望你对咨询是全心投入的。假如我们都能像这样一同努力,就能预见积极的结果。
但归根结底,这一切都取决于你。

结语

写完以上文字后,不知道为啥,忽然感觉以前在头马所有的“一对一”沟通,好像有点个案咨询的意思。

看来,生活的潜移默化,注定我要往心理咨询师这个角色转换了。

这不正是我所期望的嘛?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