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正文

头马|峰会三天的感受与收获

  • Simon 

前言

耗费了一天年假、几千大洋,只为了成都的118大区峰会。

值嘛?

我不知道你的答案。

但第一天晚上的中文点评决赛加上早上的中文比赛,在我看来已经值会峰会门票了。

理事会结束后及第二天晚上Gala Dinner之后的朋友间的聊天,让我觉得,这机票啥的都值了。

人生很短,有机会,一定要做想做的事,见想见的朋友。

还有什么场合,能比峰会这种场合更能凝聚五湖四海的朋友呢?

所以,佛山峰会门票你买了嘛?

概览

当然,去峰会不仅仅只是和朋友们聊天,还有一些其他的收获。所以,本篇文章我会将我在峰会中的收获进行汇总呈现,可能有点长,但感觉值得一看。

本篇文章会按照我在成都峰会三天中的不同方向的收获进行汇总,也可以按需查看。

大体分类包括:峰会的亮眼特色、项目管理的细节、中文比赛的感受、点评比赛的收获、工作坊讲师的体会以及佛山峰会的期待等。

至于,与朋友聊天的内容,以后有机会再分享。

峰会的亮眼特色

准确来说,我也算是参加过不少次的峰会了,有广州峰会(2017.5)、昆明峰会(2017.11)、重庆峰会(2018.5)、惠州峰会(2019.5)、深圳峰会(线上,2020.5),但这次的成都峰会仍然给了我眼前一亮的感觉,让我感受到了不同。

不同的点其实在前期的峰会宣传中都有写,但看这些写的内容,和实际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让我印象深刻的三个以前峰会都没见到的点:视觉同传、同声传译、汉服租赁,有意思的是这三点都是在峰会第二天体会到的。

第二天的上午有头马前国际主席的英文工作坊,刚好这次有同声传译,于是我在酒店吃完早餐后,决定要去学习下。揣上身份证,直奔会议大厅。在大厅门口,峰会组准备了视频同传的设备,直接证件抵押,无需押金,带上就能享受专业会议级别的同声传译。

令人感慨,科技改变懒人。

带上耳机,进入会场,屋里乌压压的人头。由于来的有点晚,只能做在最后一排的拐角。但也正是因为做在最好一排的拐角,让我看到了这次峰会的几个亮眼的事情,就是视觉同传以及同声传译。

在会场左右的墙上贴上了第一天峰会时视觉同传记录的结果,两面墙,基本上被贴满了。让人感慨,第一天的峰会内容还是比较丰富的。

视觉同传做的非常棒,棒的让人拍手叫绝。但我个人觉得,真正棒的不是最终的那同传的成品,而是这些小姊姊的服务精神。

在金姨的工作坊过程中,还有三位小姊姊在进行本场工作坊的视觉同传的制作。可能是因为,画板布置的有点低,让正在绘图的小姊姊没有合适的姿势。所以,我们能看到,有采用跪姿的、有采用俯卧姿势的。这些动作在旁人看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我想,她们可能根本没有关注到这些,她们只是想把这一场的视觉同传做到尽量的好。

给小姊姊们点赞。

再转过头,就看到主会场的后端中部,有一个单独的小房子,哪里就是耳机中中文声音的来源地,本次峰会的亮点之一:同声传译。小房子里,有两位小姊姊在轮换交替着进行同传的工作,一人有点累时就无缝切换另外一人。但累的这个人还是没有闲着,还在不断的在记录着工作坊讲述的内容。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在现实中接触到同声传译,看起来比以往视频中了解到的同声传译要更累一些。

过程中,能看到很多会员来周边进行拍照,我想,拍照的这些会员肯定会在回到自己俱乐部时与他们分享,在成都峰会有这么一群可爱的人,在为所有参会的会员进行服务。

小姊姊们,辛苦了。

峰会的亮眼特色还有汉服租赁,但我这个身材,直接杜绝了这个念想。但我还想提它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和以前的峰会相比。以前的峰会也有Gala Dinner环节,但这个环节的服装是要自己提前准备。比如,我参加惠州峰会时,我们中区团队集体网购了唐老鸭的服装。但也只是在峰会的晚宴上穿过,以后再也没穿过了。

从这一点上来看,本次成都峰会的做法相对而言是比较好的。让原本参加峰会没有准备服装的小伙伴可以在现场氛围的刺激下去租一套汉服,感受不同的峰会风情,也不失为人生当中一份别样的经历。

以上是这次峰会感觉到亮眼的部分,下面,从项目经理的角度来看看,峰会是不是还有一些可以优化的地方。

项目管理的细节

魔鬼总是隐藏在细节里。

虽然,这次峰会的总体感受给大家都是快乐的、有益的。但过程中仍不乏有很多槽点,为人诟病,特别是本次峰会的活动安排以及网络信号问题。

先看时间安排。

活动安排

今年的峰会活动安排可谓是密度很大,各种活动满满。

但可能也正是因为活动满满,才容易出现上一环节超时,会直接影响到下面各个环节的问题,从而最终导致,第一天的活动结束时,时间已经到了凌晨一点。

当然,这些超时都有一些客观因素存在,包括网络信号问题、比赛设备问题等等,这里就不做过多讨论。

我想重点讨论的是其中一场的活动设置问题:第一天的世界咖啡论坛。

流程单上这个活动占时2小时20分钟,看起来很丰富、很有意思,但这只是针对参与其中的100名参与者而言。

峰会整体上参加人数最少应该在500人左右,但只有100人能参与到世界咖啡,其他的400人甚至更多参与峰会的人怎么办?

最开始,看到峰会宣传推广的限额招募世界咖啡活动成员的消息时,我没有报名。因为,世界咖啡我玩过几次,这个活动对我来说吸引力不是特别强。所以,准备到峰会时参与下其他的项目,学习下。

谁知道,没有。

同一时间的活动环节,只有这一个,而且是2个多小时。

这就有点让人无语了……

我还好,可以自我调节下,然后出去逛公园、赏花。

但你让第一次来参加峰会的小伙伴们怎么看?怎么想?

可能,你会说,谁让他们不提前报名。

但,总量在这,哪怕所有人都提前报名这个环节,最终还是只有100位幸运的同学才能参与这个活动。那其他的不幸运的400位伙伴呢?

综合后面两天的峰会活动,我发现这种情况也是可以调整补救的。比如,直接把第二天上午的“我的第一次峰会”这个活动放在这个时间段给其他没有参加世界咖啡活动的小伙伴来分享故事,也未尝不可。这样,同时还能给“欣升与闪耀”活动更大的价值覆盖。

再假设,后续的活动没办法调整到前面来。那是不是也可以采用最粗暴的方法,拉一个会议室,让来这次峰会的很多大区老板们来现场进行Q&A。不需要有什么准备,现场直接问答。我相信,这个问答也能给这些没有参加世界咖啡活动的小伙伴们一些新的价值点和启发。

所以说,我有点不太明白峰会活动安排的逻辑。

关于活动安排,还有一个小问题。峰会流程单上除了第二天下午的9场工作坊是采用英文场英文名称、中文场中文名称之外,其他的环节都是中英双语的介绍。

常规来说,这个不会出现什么问题。比如,虽然是中英双语的名称,但中文比赛、英文比赛这些都很直观,观众都很容易理解。

但峰会第二天上午的新老会员活动、第三天的领导力圆桌论坛,这些活动中英双语的名称,让人第一眼感受就是“英文活动”。

当然,这个感受对英语好的同学无所谓,都能听的懂。但峰会中应该还有一小部分可能和我一样,英文不好的伙伴。这些伙伴在得到这个暗示之后,是不是直接丧失掉了去参加活动的可能。

“反正英文也听不懂,不如去市内逛吃逛吃。”

可能,你会说,不是有同声传译嘛?

注意,这些活动也没表明有同声传译的。

所以,我觉得,再搞下一次峰会时,这些点都可以提前验证下,争取给到会员更准确的信息。以及,平等的活动选择。

网络信号

实话说,这个也没什么好说的。

五星级的酒店信号烂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峰会组也做了很多的努力。

可能,也是因为以前都是线下比赛,网络信号不好也无所谓没啥影响。只是这次线上比赛把网络信号问题的重要程度提升到了最高,毕竟,线上比赛,没信号,啥都干不了。

以后,大概率还是线下比赛居多。所以,这块只能在选峰会酒店的时候注意下了。

下面再来聊聊聆听峰会中文比赛半决赛、决赛的感受。

(聆听)中文比赛的感受

以前,经常和别人说人生“除却生死,别无大事”。

没想到,这句话在峰会的比赛中贯彻的如此彻底。貌似,最后拿到名次的,都与“生死”沾边。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缘法,我还是希望在大家的人生中少见一些“生死”。

因为这个话题太大,一般人受不了。

抛开这个强烈感受之外,至于其他的线上比赛的技巧,也很值得学习。

线下的比赛与线上的比赛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一些“视频元素”的运用,比如说“光”、“焦点”。

当然,我也不是视频相关工作者,可能这些元素理解的不是很到位,仅供一个参考。

写这段内容的时候,脑海中浮现最深的一副对于“光”的应用比较深刻的是一位选手讲《假如给我三天黑暗》,讲的是演讲者去体验了一次盲人的活动而得到的一些感悟。而令我印象深刻的则是她在视频中呈现的“光影”,一边光亮、一边黑暗。配合着主题,令人“黯然泪下”。

我不知道,这个光影是不是一个巧合,但这个画面配合着这个演讲内容,我想,我能记得很久。

其他的一些视频元素,比如与镜头的远近来呈现、突出面部表情,这些大部分选手都做到了。这也给了我一个启发,我们理解的比赛呈现,和这些选手好像不一样。

比如,我在参加线上俱乐部活动做演讲时,虽然,我会站起来,但很少去进行这种与镜头的深度活动。

可能,这并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认知”的问题。

没见过的,总感觉是不存在的。

还好,这次峰会比赛我见到了。那么,下次,可能我就会去用起来。

对了,在中文比赛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点,是一位选手在半决赛与决赛的演讲稿内容有近四分之一的调整。

这是什么精神?卓越。

在她的比赛采访中也有提到,在半决赛结束之后有很多比赛选手、头马会员给她提了一些优化的建议。

精益求精。

想想自己,在自己演讲完之后有对同一篇演讲做深入的优化嘛?

我好像也只是在我原来参加比赛的时候这么做过,后来,好像都没有。

惭愧。

下面,再来聊聊点评比赛的收获。

点评比赛的收获

准确的来说,点评比赛当晚已经写过一篇了,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总体来说,和我上几天写的另一篇文章中对评估的分层都能对的上,有兴趣的可以两篇结合在一起看看。

工作坊的体会

本次峰会在工作坊这块,有三个体会:助教、讲师、聆听者。

助教

这是我在峰会第一个体验的工作坊环节中的角色。

助教的内容也很简单,主要就是帮助工作坊讲师大神在“欣升与闪耀”这个工作坊环节中引导下座位,发发贴纸,然后给别人点点赞。

活不复杂,也不累,但收获很不一样。

在助教的过程中,有时候我会“自作聪明”的去执行一些大神没有讲的事,本以为会让工作坊价值呈现的更好。但实际上,并没有。

颇有些“画蛇添足”的味道。

还好的是,大神先表扬我的同时,又让我杜绝了再次“自作聪明”的后续行为。

每一个工作坊讲师在进行自己的工作坊引导的时候,都有自己的逻辑。作为助教,必须按照讲师的指引行动。否则,会不会变好不知道,但很有可能变坏。

另一个对助教的收获其实是在峰会结束回到北京之后。

我仔细的思考了下大神的工作坊逻辑,然后发现,这个工作坊的核心内容好像就只是Pathways 中的 L1-1“破冰演讲”。

只是大神把这个项目的核心内容提炼了,然后基于培训经验融入了小游戏,再把这个“一对多”的破冰演讲变成了“多对多”的演讲练习。同时,把评估反馈及改进直接融入到这个链条当中。

最终形成了一个,从历史中找自己、与别人分享自己、聆听他人反馈、再次优化分享的完整锻炼内容。

不得不说,专业的培训师的思路和一般人确实不一样。更多的强调是完整、闭环。

当然,这只是我的理解。可能,和大神的出发点不一样。

基于这个出发点,在昨天,我就形成了一个“技能性工作坊”的套路。

正如同我前天发在朋友圈的:

刚走在路上,走着走着,突然想到
“是不是可以把点评比赛的形式纳入到点评工作坊中?有示范演讲,有学员点评。然后针对点评内容进行打分,排个好坏。接着,进行逐个分析。最后,汇总个点评层级、要点、特色、框架啥的。”
貌似,挺有搞头。

这种框架性的套路可以完全匹配在头马中做的任何一场技能性工作坊,这应该是我这次做助教最大的收获。

讲师

这次去峰会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去分享下我自己对头马的理解以及我自己整理出来的方法论框架。

在峰会之前,我脑海中一直会有一个画面“超大的会议现场,坐满了人。从讲台上望下去,乌压压的一片人头。工作坊结束后,又是乌压压的一群人过来要找我合影、签名,挣着抢着要找我当导师。”

每次想到这个画面,我的心就会比往常跳的快一点,有点亢奋,也有点紧张。这种情绪直到我走进那个会场之前。

在同一会场的上一个工作坊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走过去开门看了一眼,真的乌压压的一片人头,还有很多人没有座位,是在站着听。

我的心跳又快了。

然而,这个快速的心跳持续的时间不长。因为,等我进去准备开始的时候,看着空空如也的会议现场,我才突然意识到,观众是可以自主挑选自己想看的工作坊的。

瞬间,心不跳了,也不紧张了。可能,当时有点失望。不过,随着工作坊的正式开始,我也不在意这点情绪了。

要把来的这些人给服务好,也就是把我准备的工作坊给完整的呈现,这才是最重要的。

工作坊很顺利,虽然有几分钟的小超时,也不是什么致命的问题。

毕竟,自己完整的把自己要讲的内容给讲述了出去。

工作坊结束之后,念及到场人数,心里多少有点不太舒服。

当天晚宴的时候,PAT的Sarah 姐特地过来和我说工作坊很棒。我说谢谢的同时,也用类似“抱怨”的语气说了一句“人有点少”。Sarah姐很直接的回了我一句“那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把你想要传达的内容已经传达出去了。”

是呀,原本去峰会讲这个工作坊就是想要传达我对头马的一些思考,现在已经有不少人接受到了我想要传达的内容,我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只要有这个开始,我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会以此为基础对自己、对头马有更多的思考。

这就够了。

聆听者

在我的工作坊结束之后,因为有点小疲惫,所以直接在会场聆听了下一位讲师的工作坊。来自以前在同一个中区共事过的Lily老板的《别说你懂领导力》,核心讲述的是HPL。

原本,我觉得自己已经做过几次HPL项目,也看过不少遍HPL手册,觉得自己已经会了。

但听完Lily老板的这次讲述之后,我好像发现,我对HPL并没有像她这么深的了解。

简单的一个例子就是,Lily老板做了两个HPL的项目,直接孵化成了公司。而我做的HPL项目,还属于那种“我觉得成功了就是成功”的状态。

高下立判。

这里面涉及到更多的核心,还是在于对HPL理解的不通透。

可能,也和自己的职场阅历有关。

正如一句老话所言:你永远挣不到认知之外的钱。

我在我的工作坊中也重复了这句话:你永远获取不了你对头马认知之外的能力。

然后,在聆听这个工作坊的过程中,这句话也准确的反应到了我的身上。

最后,来聊一聊对佛山峰会的期待。

佛山峰会的期待

对于佛山峰会,原本是没有什么特殊想法的。

直到,我第一天下午因没有参加世界咖啡活动在外溜公园时的发现。

我看到佛山峰会的组织团队在高温下、大风下、别人的异样眼光下,在不断的一遍遍排练第二天所要呈现的节目,在不断的优化节目中所要呈现的内容细节,令人动容。

第二天,佛山峰会宣传,配合着视频、音乐,昨天下午看起来很粗糙的节目给别人带来了震撼与欢笑。

也正是昨天下午不间断的彩排,才让我们见证了震撼。

也让我对佛山峰会的舞龙舞狮产生了期待。

总结

至此,对于峰会的大部分感受、收获都整理完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标签: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